《中国慈善家捐赠动机与行为模式调研报告》发布

来源:善园基金会 发布时间:2019-01-02 13:56

12月18日,首届全球慈善家论坛暨慈善家之夜,在北京柏悦酒店隆重举行。


在观点交锋、思想碰撞之余,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邓国胜教授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慈善家捐赠动机与行为模式调研报告》。


该报告指出,影响企业家成为慈善家的因素不仅复杂,而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但“榜样+圈子”是影响企业家成为慈善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同时,慈善家在公益领域投入的时间开始变得越来越多,调研对象中,25%的企业家将一半以上的精力开始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


以下为邓国胜教授对该报告的解读。


邓国胜:各位理事、嘉宾,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道峰先生对这个项目的资助,也感谢《中国慈善家》杂志对我的信任和委托,去年花了很长的时间做了《中国慈善家捐赠动机与行为模式调研报告》,今天非常荣幸,第一次发布这个报告跟大家汇报我们调研的一些成果。


1背景介绍

2003年以来,中国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个人财富的增长,中国企业家参与慈善活动,企业家群体的捐款数量逐步增加,成为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非常重要的力量。而且我们也发现,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逐步完成从企业家向慈善家这种意识和身份的认同与转变。

企业家参与慈善的动因是什么?包括刚才永光也问到过这个问题。我们也特别想了解,现在这些企业家他们到底是如何参与慈善的?他们的行为模式、捐款模式到底是什么?什么因素影响企业家成为慈善家?我们如何引导?慈善家联盟一个主要的使命就是引导企业家成为慈善家,那我们到底如何引导企业家成为慈善家?这是这次报告主要想试图回答的问题。

调研方法主要依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利用各种慈善家榜单排行榜的资料以及基金会中心网的数据,另外这次在联盟的帮助下对24位慈善家进行了访谈,这24位慈善之中大概有15位至少上一次慈善榜,也就是说他至少有一次某一年度捐款超过1000万。另外对这些慈善家所成立基金会的秘书长,或者他没有基金会,对他CSR的总裁做了一些访谈。今天汇报的主要是针对这24位企业家调研的分析。

2主要发现


第一,企业家捐款现状:中国企业家捐款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4年,这个阶段中国企业家的捐款微乎其微,包括民政部门统计的捐款只统计境外捐款,不统计境内捐款,这个阶段当时民营企业发展也是刚刚开始起步,另外一个跟当时捐款的慈善意识、文化也有关。

第二阶段是1995-2002年,这个阶段中国企业家捐款比第一阶段有所增长,但是数量还是不多。

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企业家捐款总量开始快速增长,2003年有非典,那一年社会的捐款、个人捐款数量跟2002年比急剧的增加。2003年以后,中国企业家捐款的数量一直持续增长的态势,从2007年开始有福利慈善榜,福布斯慈善榜,主要发布的数据是2003年开始捐款的。2008年以后又有一个新的变化,中国的企业家尤其民营企业家的捐款大概经历了这么三个阶段,以2003年为一个主要的数据标志。 

第二,企业家捐款动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外因利他型、外因利己型、内因利他型和内因利己型动机。影响企业家捐赠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对慈善的态度及政策激励、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或人为构建的场景因素。比如今天一个慈善讨论会,一堆企业家在一起碰撞,包括一些慈善晚宴,一些慈善家到国外考察,这样一些人为构造的环境也有助于激发企业家开始更多的参与公益慈善。"标杆企业家示范+企业家圈子"影响等,企业家示范效应也非常明确,包括企业家的圈子对这个企业家从事慈善行为的影响也非常大,比如说阿拉善SEE这种企业家圈子,中企俱乐部,东华正和岛那个圈子对企业家做慈善影响也非常大。

内部因素,包括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经历、传统慈善文化,以及企业家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有关。我们访谈的24位企业家中,至少有3位提到与死亡突显与人生感悟有关。

第三,影响企业家成为慈善家的因素不仅复杂,而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内因很难改变,因为取决于它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但是很多外部的诱因,很多企业家一开始对慈善公益了解很少,参与程度也非常低,但是我们会发现通过外部的干预,创造一种条件也是可以引导企业家成为慈善家,甚至成为优秀的卓越的慈善家。引导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我们发现标杆企业家的示范和企业家圈子是最重要的因素,很多企业家一开始做慈善就是跟企业家俱乐部、阿拉善SEE的圈子有关,在别人带动,包括一些青联的会员、光彩,参与这样一些圈子会有密切的关系。在访谈中也有不少企业家跟我们表示,一些地方政府的暗示,希望他们做一些捐款,一些朋友来劝捐可能也是影响他捐款的重要原因。

第四,发现中国的企业家是最具创新精神的,像我们今天讨论的一个主题就是创新,可是在调研过程中恰恰发现,被访谈的各种慈善榜单的这些知名企业家中,不能推断总体,因为我们只访谈了24位,而不是随机抽样,而是滚雪球式的调研。调研发现有42%的慈善家开展慈善活动目的不是很明确,慈善战略也不是很清晰。你问他为什么做慈善,可能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情怀,看到有人生了大病,想上学没有教育的资金,是基于一种情怀。至于为什么要做,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想改变什么,解决什么社会问题,在这方面调研中感觉好多企业家不是很清晰。我们调研的都是一些很TOP的企业家,如果放在全国,这个比例会高得多,刚才永光也提到,我做公益就是要做所谓的纯慈善,他缺乏战略性的思考。但是我们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向创新型、战略型的模式转变。刚才台上的几位企业家谈到自己很多的创新模式,我们也可以明显感觉到,很多企业家经过这些年不断的学习,慈善文化的引导,越来越多的开始从传统的慈善向战略性的慈善转变。

调研中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发现,有的企业家把捐赠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企业的捐赠,这个主要做传统慈善。另外一类发起成立一个基金会或者设立一个基金,这部分就想做一些创新性、引领性的慈善。把企业CSR的行为和基金会的行为分的很清楚,一个是做传统的,一个是做战略性的,创新性的。   

第五,调研中发现,在被访谈的这么多的捐款额度很高的企业家中,71%的企业家捐赠完之后,对捐款的流向和效果不是非常了解。他们知道这个捐款的流向更多的是依赖被捐赠方主动提交给他们的捐赠报告,他自己很少有专门的团队、专业的去监管这些捐赠的慈善项目,特别是对这些捐赠的慈善项目进行监测和评估。刚才艾总也说了,企业家是最讲究效率的,利用市场手段,把效率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我们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家做慈善的时候对这个问题关注不够,捐赠了就好,至于捐赠能有什么效率考虑的不是很充分。这也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一个主要问题。

被访谈的这24位企业家之中,通过跟他访谈,包括收集他的基金会或者基金网上的信息,只发现了百分之8点几的企业家他们会有独立第三方的评估报告,后来我们又跟另外一个基金会check,他们也有独立第三方独立报告,所以这个比例可以增长到百分之12点几,也就是说有独立第三方报告的慈善家数量是非常少的,也就是说他们对效率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企业家做企业和做慈善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当然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导致。有基金会或者有基金的,管理相对会更规范,如果既没有基金会也没有基金的,管理会更加宽松,比如通过光彩或者其他官办机构进行捐赠,这种捐赠对于他的监管相对比较被动。  

第六,慈善家在公益领域投入的时间开始变得越来越多了,调研中发现大约有25%的企业家甚至将一半以上的精力开始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艾总刚才说到80-90%的精力都开始做公益慈善,还有牛根生、王秋杨,很多企业家将他们的精力投入到公益,不仅是捐钱,而且深度参与,不仅贡献资金,还贡献他的时间和智慧。而这恰恰是当前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最稀缺的资源,不仅仅是资金的资源,最稀缺的还是企业家的创新思维,他充足的管理经验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调研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身于公益领域,调研中发现好几位企业家都表示将来退休了,或者等企业稳定的发展,或者企业再上一个大的台阶后,他们将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公益慈善事业。

大概有10.7%的慈善家的夫人或者儿女,比如老牛兄妹基金会,越来越多企业家的子女,包括德之的女儿都开始在从事公益慈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的家族慈善正在悄然形成,已经有不少企业家让他们的夫人或者他们的儿女专注于公益慈善,大部分精力投身于公益慈善。

3主要建议

第一,调研表明,"榜样+圈子"是影响企业家成为慈善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通过成立阿拉善SEE这样一种企业家的圈子,通过慈善家联盟这样一种方式,是至今为止最有效、最规模化引导企业家成为慈善家,训练慈善家成为卓越慈善家的路径。

第二,通过自然灾害的场景,或者人为设计场景起到教育、引导企业家成为慈善家甚至成为优秀慈善家的目的。所以既需要构建更多的榜样和圈子,同时也可以通过自然灾害或者人为设计一些场景因素,来引导企业家成为慈善家。比如一些企业家可以带着企业家到美国考察洛克菲勒基金会,这就是人为构建的场景因素。

第三,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家做慈善的动机原因之一,可能更多的还是因为有人打招呼了,有人找上门来了。在访谈中,有好几位企业家谈到这个问题。慈善更多的是发自内心,我们也希望进一步落实《慈善法》的精神,减少行政对慈善过度干预,特别是杜绝逼捐、索捐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更应该让慈善回到本质,更多的发挥企业家的首创精神,激发社会活力,而不是被动、无奈的慈善行为。

第四,很多企业家的捐赠模式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慈善,就像刚才永光说的,他希望做纯慈善,我们不是说不要做传统的扶贫济困、捐资助学,但是我们也希望企业家不仅关注捐赠的投入,衡量企业家的成功与否,不是看他投入了多少资金,而是看他产生了多少利润。对慈善家也是一样,这个排行榜不是看他捐了多少钱,更多的还是要关注他慈善行为所带来的慈善效果,更多的激发企业家首创精神,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创新的发展,因为只有创新才能更好的引领社会问题的解决,推动慈善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五,访谈当中企业家谈到阻碍他们进一步做慈善的因素,包括一些减免税政策方面的制约因素,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够尽快落实慈善信托的减免税政策,给慈善家的股权捐赠、不动产捐赠等慈善行为更大的税收激励。同时鼓励慈善家设立家族基金会,并给予企业家从事慈善更宽容的环境,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家更好的成为慈善家,才能引导更多的企业家成为优秀的甚至卓越的慈善家。

这就是我们一些主要的建议。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慈善家  邓国胜  编辑:程晓霞



地  址:宁波市鄞州区泰康西路399号(宁波·善园)
0574-87412436 (宁波团队)
0571-87165191 (杭州团队)
微信公众号
17行善

Copyright © 宁波市善园公益基金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 15018913号-1 杭州智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在线客服

online service
谨防诈骗
天掉馅饼不相信,小心扫码钱转走,网络诈骗日翻新,凡是谈钱要小心,汇款转账要注意,检举报案要及时。善园基金会提醒您:不要轻信捐款返现、捐款回扣等信息,这些都是骗子的手段。若要奉献您的爱心,请通过善园网、一起行善小程序等正规渠道进行捐款,如有问题,请来电咨询(0574-87412436)。
亲,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您更好的体验,您可以:点击升级 IE浏览器,或点击下载 谷歌浏览器